AP 模式
几乎所有的无线路由器都可以当AP使用,所谓AP就是变成带无线的交换机
但是,能用原厂固件自带的AP模式,尽量用这个
因为
1,设置简单,一键从路由切换成AP
2,一般设备IP设置方式较多,譬如网件,在AP模式下LAN IP可以设置为DHCP自动获取IP或者手动设置IP(包括网关和DNS),此时AP本身也可以上网,譬如可以ping通外网,可以NTP时间同步
3,WAN口会自动变为LAN口,1WAN4LAN变成5LAN口交换机
如果原厂固件不带AP模式的,譬如斐讯、很多TP-Link的机子
可以用下面的方式,手工变为AP模式
1,不接WAN口只接LAN口
2,关闭DHCP
3,LAN IP和主路由冲突的话,改掉设备的LAN IP,一般是改成和主路由同网段,方便管理
和上面,主要的区别就是少一个LAN口,设置麻烦一点
另外,因为这些原厂固件的关系
一般LAN IP设置的时候,没有填写网关和DNS的地方,所以导致手工设置为AP模式后,设备本身不能Internet联网
网口盲插
一些(主要是中国大陆厂商的)路由器具备并且默认开启网口盲插功能,即任意网口均可以作为 LAN 或 WAN 口。这个功能原理是不断尝试在所有网口上尝试协商 WAN 协议(比如如果WAN是pppoe,会不断尝试通过各个网口发送pppoe握手包),and / or 默认在所有网口上开启 LAN 协议(比如响应DHCP请求)。
这个功能在稍微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可能造成各种故障或问题。比如我遇到过华为路由接上级路由作为二级路由时把自己 LAN 的 DHCP 广播到上级路由去了(傻逼华为!)。强烈建议关闭此功能。
无线漫游协议 802.11 k/v/r
802.11 k/v/r 这3个是无线漫游相关的协议,需要无线网卡硬件(以及驱动)支持。
802.11k协议能够把附近节点的信息告知客户端,指导客户端从速度慢的节点连接到速度较快的节点。
802.11v协议能让节点负载均衡。
802.11r协议能减少客户端切换节点的等待时间,尽量不让用户感觉到切换节点。
对于mesh组网的路由器,最终节点的选择取决于终端。ap+ac的节点选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ac管理器。
节点和终端必须都支持k/v/r协议时,上面的功能才能实现
802.11k
802.11k协议的功能是Radio Resource Measurment,简单说就是提供找到最好的AP的信息。
在WLAN中,终端设备总是倾向于连接信号最好的那个AP,而在实际应用中,这种逻辑可能会造成某个AP被过度使用,而信号稍弱的AP则没有怎么用到,从而导致网络的整体利用效率下降。实现802.11k协议的无线网络中,如果信号最好的AP已经满载,则终端设备会连接到信号稍弱的那个AP。
协议步骤:
- AP决定要踢掉某个终端设备
- 通知终端设备变换到另一个AP
- 终端设备请求周围AP的列表
- AP给出site report
- 终端设备根据site report连到某个AP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EEE_802.11k-2008
en.wikipedia.org
802.11v
802.11v是802.11协议族的WNM(Wireless Network Management)标准,802.11v协议允许终端设备交换网络拓扑的信息,包括射频环境。
802.11v描述了WNM的增强,包括:
Network assisted Power Savings:网络辅助节能,帮助终端设备睡眠更长时间,比如,手机等设备通过每隔一段时间跟AP通讯一次来确保跟AP没有断开
Network assisted Roaming:网络辅助漫游,允许WLAN发送信息给终端,来确保终端能连接更好的AP。这可以带来两点好处:
负载均衡
让信号不好的终端设备更换AP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EEE_802.11v
en.wikipedia.org
802.11r
802.11r的功能是快速BSS切换(FT,Fast Basic Service Set Transition),也称为快速漫游(fast roaming),是802.11协议的补充。
在802.11协议中,AP的切换是由设备控制的(其逻辑是:在能连接到的信号中,挑选信号最好的那个连接,连接一直持续到信号低于一个阈值(通常非常弱)才会断开,然后继续反复)。
在802.11的初期,切换(handoff)这个操作是非常简单的,一共只有4个握手信息需要传递,但是随着发展,802.11i,802.11X,802.11e等协议的加入,握手的信息越来越多,导致切换AP的时间越来越长。
802.11r通过重新简化(越来越复杂的)安全握手协议,来实现FT。